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同居纠纷
同居纠纷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调解快讯
调解快讯
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调解
离婚调解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调解团队
调解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分手调解
分手调解
代书遗嘱
代书遗嘱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美国移民大门越关越紧

时间:2006/9/28|

阅读量:2109|

来源:朱运德律师

文本标签:

2006年03月29日 15:47
      美国移民法是世界上最复杂和繁琐的法规。在美建国以来的200多年中,通过了许多有关移民的法案。每次修改,都给一部份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但也使另一部份人失去了机会。总的来说,美国移民法的修改,现在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的已不是机会了。换言之,美国的移民大门越关越紧了。

  早年谁想来美国都可来

  1882年前,除了娼妓、精神病或其它重病患者外,美国可说是个谁想来都可以来的国家。但后来由于中国廉价劳工大规模地输人,引发社会严重不满,国会1882年通过《禁输入中国劳工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禁止在1943年以前输入中国劳工。1943年《废除禁止输入中国劳工法案》正式规定中国居民可以移民美国。

  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汉森(Gordon Hanson)指出,1924年前,美国有个开放边界的政策,那时每个出现(在边界上)的人,都可进美国。

  早期的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国建国初头一百年需要大量移民来开发和建设,因此对移民几乎是来者不拒。当年的美国也全凭这一极有成效的移民政策,能在短短百来年间即由东向西快速拓展,为发展成一个世界强国打下了基础。

  1921年美国会首次正式制订移民配额,规定每国每年进入美国的人数不得超过1910年该国公民在美总数的3%。1924年《种族法案》规定除西半球国家外,全世界所有其它国家每年移民总数不得超过15万。

  从1921年到1952年为美国移民法中期阶段。在此时间,移民法趋于保守和相对静止,反映了美国随移民垦荒时代的结束,开始拒移民于门外。

  开始拒移民于门外

  1952年的《移民与国籍法》(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融合了以往有关移民的全部法案法规,为现今美国移民法的基础和框架。该法与1965年国会通过的修改案,废除了原来的国籍配额,并优先考虑家庭重聚,保护国内劳工市场以及看重技术移民。

  汉森教授说﹕“1965年移民法改变给美国带来了一个非预期的结果,即移民人潮由欧洲人转变为亚洲人和拉丁裔人。”

  来自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的移民所占的比率从50年代的30%增加到70年代的75%。相反,来自欧洲、加拿大的移民,由50年代的新来者中占大约70%,于70年代中暴跌至约占20%。

  于此同时,美国一跃而成世界头号强国,成了各国移民首选,而美国的工会,利益集团都纷纷参与到移民政策的制定中,使美国开始关紧移民的大门。

  大赦是尝试控制非法移民

  为华人移民熟知的1986年移民大赦,实质是美国控制非法移民的一次尝试。《1986年移民改革与控制法》大赦了270万左右非法移民。这也是美国第一个要严惩雇用非法移民雇主的移民法。雇用一个非法移民对雇主惩罚高达1万美元。屡教不改的雇主甚至会面对刑事惩罚。

  也许是认为1986年移民大赦解决了美国境内大批非法移民的问题,美国国会1990年通过了《合法移民改革法案》,被认为是历年来改变最大,设立类别最多,而且最为宽松的移民法,将合法移民配额从原来的每年27万人增加至67.5万人。

  移民大门越关越紧

  众所周知,1986年的移民大赦并未解决了大批非法移民偷渡来美的问题,并未达到控制非法移民的目的。10年后,在美国反移民情绪不断高涨下,国会通过了《1996年非法移民改革和移民责任法》。该法加强边境把关,在美逾时居留将遭多年不得再次入境的惩罚,被认为是具有综合性严厉条款的移民法,带有浓厚的反移民色彩。

  再10年后,美国众议院在2005年底通过了将在美国非法居留定为刑事罪的移民改革法,将反移民的浪潮推向了新高。

  1986年移民大赦即《1986年移民改革与控制法》规定四类人可获大赦,即获合法身分:一是1982年1月1日起一直住美国的人﹔二是从1984年5月1日开始每年在美国农场工作90天的人﹔三是1972年1月1日来住在美国的人﹔四是1982年1月1日就在美国的被称为古巴/海地的新入境者。这四类人都可按不同的待遇、进程获得美国合法居住身分。

  (来源/美国《星岛日报》,作者/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