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同居纠纷
同居纠纷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调解快讯
调解快讯
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调解
离婚调解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调解团队
调解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分手调解
分手调解
代书遗嘱
代书遗嘱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子女教育问题:留学生是否回国的困扰]

时间:2006/10/25|

阅读量:2113|

来源:朱运德律师

文本标签:

      不惟今日今时,留学人员子女教育才成为问题;不惟回国发展、创业的留学人员才头疼子女教育问题。
  身处海外的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没变。如何把祖宗遗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与西方文明结合起来,使孩子们在西方社会健康成长,是一个新课题。
  子女回国,面临国内与国外教育存在的落差,自然会有不适应。但留学人员不能因此要求过多的特殊照顾。
  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莫衷一是,并非是非范畴。政府会继续完善政策,推出新举;留学人员应帮助孩子将回国学习的压力变成动力;子女的适应能力或许是家长、教育专家难以估量的,相信他们会超越父辈们的辉煌。
  问题
  在记者所掌握的有限资料中,留学人员回国面临子女教育问题,至少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之际,那时大批在海外学有所成、事业有成的留学人员响应祖国感召,回国参与建设。
  据说,当时许多在国际上已负盛名的海外中国科学家,在举家回国时,也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子女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子女们大多因出生在国外,有的根本就不会汉语,更别说能适应当时国内比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了。
  但子女教育制约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创业的问题越来越迫切,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和关注这一问题,准确地说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此时在80年代出国留学,并在国外已有了一定学业和事业基础的那批人,大多在国外已“拖家带口”。
  他们一方面受国内改革发展形势的影响和政府的大力感召,对回国发展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对已“安居乐业”生活现状的取舍,特别是面临着下一代正处培养成长期的问题,究竟是让他们在国外接受教育,还是让他们回国接受正宗的中国教育,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教育模式有着深刻印象和深厚感情的留学人员而言,这确实是个艰难的选择。
  正像国内的家长们一样,在选择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时,留学人员照样会顾及子女教育,而且一般也会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些东西,来保证子女的教育不受影响。
  其实,并不完全是只有当留学人员想回国时,才面临子女教育问题的困扰。如前所述,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在国外相对稳定,随着他们的子女逐渐长大,即使是不考虑回国,他们也面临着究竟让孩子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在哪儿受教育更好的问题。
  一位在加拿大已“安居乐业”的留学人员说,在中国,由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子女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与加拿大可以说很不一样。他疑惑地说,像他们这样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的家长,在国外教育孩子时,究竟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方面有更多的留学人员,想把他们在国内的子女接到国外去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留学人员,却在想方设法让他们在国外的子女接受中文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得国外的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近年来,日本的中文教室里坐满了在日本出生而愿意学习中文的孩子。和国内的中国家长们一样,在日本的留学人员还为子女们安排了各种课余学习。钢琴、英语、绘画、游泳等活动,占据了不少孩子的课余时间。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人员为子女教育所花的心思,是不是让人感到很“亲切”,觉得和国内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毫无二致?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如果说有些人想回国发展总觉得子女教育影响着自己的抉择的话,那么也有人因迫切想让孩子接受正宗的中国教育,不得不作出回国发展的决定。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想像得到,无论是因想回国发展而担心子女回国不能接受很好教育的留学人员,还是因想让子女回国接受教育而要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因为他们的子女都缺乏对中国教育足够适应的信心,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同样一个问题:希望政府能很好地针对他们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为感召他们回国创业,为他们的子女回国受教育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关照。
  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呼吁解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声音”从此大起来,有些是直接的,更多的是间接的。无论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还是留学人员,无论希望召唤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领导人和政府部门,还是想着要接纳留学人员工作和创业的部门和地区,有异议者很少。
  也正是基于这种众人呼吁的背景,早在2000年初,就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教育部专门发了一个“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妥善解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像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还专门针对本地区情况制定了“具体操作办法”,可以说是对留学人员子女极尽关怀。
  在这样一种政府行为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留学回国人员,将子女送进了他们年少时向往的好小学或好中学,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受这些措施的鼓舞,带着子女回国了!
  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海淀园,则开建立留学人员子女教育基地之先河,早在教育部此举出台之前的1999年,他们就投资了清华附小和附中,与两校共建留学人员子女教育基地。日前,上海也传来专门为“海归”子女建立专门学校的消息。
  当然,既然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有那么多的人在呼吁和关注,事情也就远不是一个“意见”就能完全解决的,且不说每个留学人员及其子女个体是“一人一面”,也别说每个地区每所学校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存在理解和执行的“千差万别”,单是那些共性的问题就足够留学人员及其子女、教育部门、教师等与之有关者忙乎甚至“头疼”的了。
  如果你深入每个从国外带孩子回到国内上学的留学人员家庭,很少有人对子女教育问题十分满意。同样,如果你深入了解每个在海外且子女也在国外接受教育的留学人员家庭,他们也不无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发展的无奈。再有,如果你仔细听听国内有关人士对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意见,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也鲜有一致的意见,尽管大家都认为应该重视并解决,但现代社会的市场概念和公平意识,已使得他们很难异口同声地说要给予留学人员子女以特殊照顾。尽管我们注意到有些地区有些学校专门为留学人员子女入学及教育开了“小灶”,但在当前国内的教育目标衡量下,也很难让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和教师不计任务和名利,来专门针对留学人员子女“对症下药”,并且取得满意的结果。
  争论
  如上所述,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因而无论从留学人员本身,从教师、校长等业内人士,从专家、学者、关注者等社会各界,大家更多地是在许多方面各执己见,其说不一。
  一位小学老师认为,留学人员子女回国接受教育,如果就因为是国外回来的孩子,英语水平较好就在入学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对国内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学习本身就是件艰苦的事情,再快乐的学习也不能像玩一样。留学人员家长应当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积极地去了解、适应这种教育。留学人员子女在海外出生,回国以后,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尤其国内与国外教育存在着相当的落差,回国自然会有不适应,这很正常,这就需要慢慢地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不能全盘否定国内的教育,而要寻找中外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一位教育研究人士则认为,留学人员子女回国接受教育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国内教育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遇到的冲突。国内教育缺陷对国内每个孩子来说其实都存在,每个父母也是这么过来的,只是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接受了。但是习惯了的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事实上,一些留学人员子女不愿意选择回国读书,所顾虑的是国内教育系统、教育体制的某些缺陷,如缺乏人文关怀,只见分数不见人,不是把每个孩子当作一个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个体来接纳。留学人员子女落地受阻问题并非只是出在“应试教育”上。国外也要应试,差别在于国内是“精英教育”,通过考试大规模地筛选,筛出好的去进一步培养,筛下去的就不大受重视了。而国外更注重的是将每个人当作人才去培养。
  一位留学人员家长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否则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很容易被挫伤。我的孩子刚刚上一年级,尽管孩子的学校经常被评为这个优秀那个先进,但孩子感觉不像是在学校,走路拐弯时必须走直角,同学们不能并排,必须依次排队,为此学校在孩子入学时花了好几个中午的时间练习他们。因为是示范学校,为了外校老师观摩学习,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时不时要模拟和重复很多遍。在国外,孩子上学是种快乐,学生上课是讨论问题。
  北京中关村国际学校校长苏杭认为,留学人员的工作环境很重要,尤其是留学人员子女回国受教育的环境,这对留学人员影响很大。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造成夫妻两地分居或者子女与父母分离。国内的教育是集体教育,而国外注重个体个性的培养,国内一个大班四五十个人,而国外都是小班,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留学人员子女回来后可能会有局外人的感觉。
  分析
  在上述有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的种种现象、问题以及分歧和争论之后,我们不妨进一步作些分析。
  子女教育问题“身不由己”?
  提出这样的反问可能很得罪人。正如前文所述,每一个有子女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业时,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个问题。有人是子女尚小,正好让其回国从零教育开始;有人是子女已成人,已经或正在接受国外的高等教育;而更多的人,则可能是子女教育正处于关键阶段。
  无论子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受教育阶段,留学人员要在这期间选择改变工作或创业的国度,而且和子女已适应的语言文化传统相差甚远,考虑子女教育的衔接问题,于情于理都是无可厚非的。子女教育问题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子女教育问题“身不由己”并不过分。
  问题是我们怎样去认识、把握和处理这一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不惟因你要回国创业才有的,因此此前自己就该有过一个设想和计划;即使你此前没想这一问题,当你想回国发展时,面临这一问题,既不要把问题扩大化,甚至夸大为就是因为子女教育问题无法很好解决,所以暂时不能回国;更不要面对问题因噎废食,因为总还有解决的办法。更忌讳的是,以此为由,一味把中国教育“抨击”得一无是处,并对国家和地方在解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措施还是一百个不满意,认为国家给他们回国发展提供的保障条件还不够好。
  怎样做才能满足你的要求?
  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可以说中国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多少年来,从房子、职称到子女、配偶的户口迁移和工作安置,再到今日的创业园、创业基金和“中国绿卡”,可以说,为了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创业,中央政府牵头,地方政府和各用人单位极尽自己之能事,一直在致力营造一个较好的工作和创业环境。
  为妥善解决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政府想留学人员之所想,急留学人员之所急,及时推出了一些措施。但当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还有限,更多的孩子即使在家庭有经济承受力,也无法完全上自己想上的好学校时,各级政府的一纸文件,就让我们的留学人员因再一次优于国内同龄人,而可能让自己的子女也优先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恐怕也难。
  尽管这样的做法还有不同的反响甚至还有待商榷,但部分留学人员对此依然不满意。我们不排除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可能不够积极,或有些走形变样,但那不是政策本身造成的;有些政策因为不配套,留学人员去享受时可能会碰钉子,但那是即使“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也可以解决的。
  回顾这些年来国家在吸引留学人员方面所制定的政策与措施,再联想到已与世界逐步同轨发展的中国的市场环境,留学人员其实应该对国家所采取的做法相当满意了。
  当然,政府不但不会推卸责任,而且会继续完善旧政策,推出新举措。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解决好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在教育部制定的近年留学工作规划中,加大留学回国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仍居其中。教育部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创业成立的“回国办”,也把此列为其中的一项工作职责。
  再造新的“抱大的一代”?
  对于回国接受教育的留学人员子女,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对症下药,各级教育部门,包括家长和社会,采取了不少特殊办法。当年接受中国模式教育,以令人羡慕的身份出国留学并取得成功的留学人员,在他们及他们的子女皆因这“海外”背景而拥有让国内同龄人无法“望其项背”的优越感后,如今他们要回国发展,他们的子女要回国接受教育,适可而止的针对性措施还可以理解,但如果处处为他们开绿灯,处处予以特殊照顾,势必造成有海外背景的“抱大的一代”!
  试想他们必须通过照顾才能适应国内的教育模式,一部分人日长月久还会生疏他们原先所熟悉的国外教育模式,真是这样,就是他们被照顾到一直在国内读大学读好大学,那么从长远来看,无论在中国或国外,这批一直被照顾的人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竞争力。
  教育界人士、国内孩子的家长以及部分留学人员家长,对此可谓忧心忡忡!而且,当这样的有海外背景的子女随着留学人员的越来越多而日益增长时,当这批人“形成气候”时,将难免造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为着子女的前途和国家的未来,留学人员家长们可谓责任重大。
  其实,无论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让自己的子女既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注重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使孩子回到国内时既有外语的优势,也能很快跟上国内的教学进度,甚至因其外语的优势而领先的例子,并不鲜见。
  记者熟知的一位留学人员,由于其女儿在国外时没有放松对汉语的学习(当然也没有过分加重她的学习负担,孩子也没有感到很“痛苦”),当她随着妈妈一起回国时,她很快就能跟上国内的教学进度,并很快因自己曾在国外的优势而迅速在班上和学校领先。这位子女还用中英文对照出版了一本书,介绍自己在国外学习时的见闻和感受。
  “直通车”的感觉真的很好吗?
  为了子女教育,留学人员费尽心机。我们注意到,当国际上都在拼命学汉语学中国文化的时候,深受中国文化熏陶并深受中国文化之益的留学人员,为了孩子回国所学能与国外接轨,直接将孩子送进了国内大多以让孩子将来出国留学为目的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一些专以吸引留学人员子女为主要生源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也日益生意兴隆。
  这些学校大多宣称自己开设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与国外几近一致,孩子们在这儿度过愉快的几年后,将能顺利进入国外的著名学府,当然学费也是高昂的。
  这样的学校,孩子在那里完全还是国外那一套,几乎不与中国“接轨”。但实际上,孩子们并没有被限制出入自由,他们生活在中国的国土上,随时都要面对中国的土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人们,他们不可能永远被关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
  也就是说,父母回国发展,自己也是中国血脉,本该利用这机会补中国课,使自己在接受基础教育的那几年学会中国的文化知识和社会技能,但孩子们却恰恰被限制了这方面的可能,从而让他们失去了最好的学习和掌握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机会,并使他们至少不完全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才。显然,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不利。
  试想,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里,一个中国人不能融进中国文化,不能适应中国的教育,而是选择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的“世外桃源”暂避一时,学习和努力的动机会在哪里?也不知他们的父母当年是怎样在异国学习和掌握异国语言,并能去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
  当然,我们这里无意贬低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也不是说这些学校就一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育都没有。面临此种尴尬,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使那些在国外长大的留学人员子女能更全面地了解和领略和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外教育的反差究竟有多大?
  在讨论留学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时,大家不经意间总要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教育体制如何落后、教学方式如何落伍、教育内容如何不适应孩子之类,并因此总要“掷地有声”地反问:中国教育何时才能与国际教育接轨?
  且不说这样提问的人究竟对国外的教育知道多少,对中国的教育又了解多少!其实任何一国的教育模式,首先是与该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而文化传统则是与该国国民基本特点相匹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甚至长处,不存在绝对的孰优孰劣的问题。
  这些年中国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改革的步伐还是挺大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大力气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吸收和借鉴世界教育体制中更好的东西,改进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不足的部分。其实,世界上一些国家也已在学习我国教育体制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中更好的东西。
  我们不能说留学人员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是完全个性化的问题,它确实从另外一个侧面凸显了中外教育体制的巨大差异,以及在差异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差异而等待差异彻底解决后再受教育,我们更不能指望通过一个政策一套教材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的改革就能实现。这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基础教育要牢靠也罢,素质教育要加强也罢,教育不可能是纯快乐而没有痛苦的。
  留学人员到底该怎么办?
  子女教育是每个留学人员家庭的大事,在此,我们试着为你提供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不管孩子出生于哪儿,在哪国成长,打小就一定别忘了对其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育,当然前提是别让其“累”着了,更不要违反所在国法律。必要时,上当地中文学校,或送回国强化中文教育或加强中国文化感性体验,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你想回国发展时,或因怕子女受不到正宗中国教育而因此回国时,你要对自己拥有中国血脉的子女抱有充分的信心,并决心让他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环境里“摸爬滚打”。
  千万要记住,其实子女教育如何才能如你所愿,最终还得靠子女本身,要让他们多知道一些你当年“十年寒窗”的故事和情节,在不“侵犯人权”的前提下,适当给孩子增加学习的压力是必要的,也许它会变成动力,并最终成为快乐。
  我们还要提醒你的是,既然政府为留学人员子女教育提供了“妥善”的解决办法,你就一定要“用足”政策,切莫动辄发牢骚或情急之下愤而走之。那样,家庭和生活动荡不定,受伤害最大的还是你的子女。
  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显然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也非一蹴而就的问题。政府如能提供更到位的服务,学校和老师如能从国家利益高度拿出措施、改进教学方法,专家学者如能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留学人员如能真正更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留学人员子女则如能从自己做起尽量减少各界的担忧。由此,这个问题是不是能缓解一些并最终较好地解决?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