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日)是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那么,中国的防艾承诺又是什么呢?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到2007年和2010年底,实现的目标分别是:有效干预措施覆盖70%、90%以上高危人群;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85%、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到70%、90%以上。
又如何实现遏止艾滋的这一基本目标呢?从2003-2006年,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艾滋病防治政策,包括“四免一关怀”政策,安全套推广方案,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指导方案,以及遏制艾滋病五年行动计划和艾滋病防治条例,不仅使中国的防艾有了具体有效的措施,而且还使艾滋病防治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毋庸置疑,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对于防止艾滋病感染,遏止艾滋病传播,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然而,笔者也认为,要切实遏止艾滋,大打一场防治艾滋的人民战争,仅有国家的政策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坚实的群众思想认识基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群众思想认识基础是国家相应法律政策措施得到实施的重要保障。
谈艾色变仍然是许多国人面对艾滋病毒及感染者的第一反应。普通人遇到艾滋病人的态度常常是敬而远之,如果迫不得已需要与艾滋病人同楼居住或同单位上班,则会完全“划清界限”,表现得异常冷漠。而这恰恰是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所不能忍受的,周围人的歧视和整个社会的冷漠,往往促使他们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甚至报复社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威胁。
歧视源于恐惧,而恐惧则源于无知。正是由于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艾滋病的有关知识,不清楚艾滋病毒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不知晓艾滋病毒传播的途径,有人甚至极其浅表地认为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握手共餐就能够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不产生极度恐惧呢,又怎能不冷漠和歧视艾滋病人呢?
对艾滋的无知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后果,一方面由于无知可能使高危人群中的许多人缺乏预防意识,丧失预防警惕性,比如许多商业性性行为戴套率不高,一些同性恋者不能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男性同性恋者都有过不只一个性伙伴,但坚持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即安全性保护措施的人,仅占20.2%,而在全国仅男同性恋者就有近千万(11月30日《新京报》)。可想而知,在我国艾滋的高危人群的群体庞大性及其感染艾滋的潜在危险性。
另一方面,由于无知也使普通公众缺乏足够警惕的同时,对那些艾滋感染者表现出极不友好的态度,甚至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都对艾滋感染者采取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30日《东南快报》)。众所周知,回避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试想,在一个社会中,连医疗人员都对艾滋采取回避态度的情况下,谁来帮助公众预防艾滋呢,又由谁来帮助那些感染艾滋的人战胜病魔呢?可以说,这是遏止艾滋的最不利条件和不健康社会环境。其实,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的,而他们感染后受到的社会歧视让他们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不仅打垮了他们的身体,也摧毁了他们的精神,有的甚至自杀和杀人。
事实上,认识艾滋是改善防治形势的重要前提。一项来自京沪穗三地居民艾滋病常识与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半数被调查者表示不会歧视艾滋病患者,且许多人都表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态度有所转变,由歧视变得不歧视甚至关爱。而这一结果则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因为调查同时也显示,被调查的几乎全部居民知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九成人知晓可以造成艾滋病传播的设施,98.5%的人知晓注射器可以造成艾滋病的传播;88.0%的人知晓手术植入人体的器械会造成艾滋病的传播(30日《中国青年报》)。
总之,艾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态度和认识程度。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它,积极主动地了解它熟悉它,艾滋是能够被人类战胜的。面对艾滋,我们不必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