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同居纠纷
同居纠纷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调解快讯
调解快讯
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调解
离婚调解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调解团队
调解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分手调解
分手调解
代书遗嘱
代书遗嘱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爱滋病知识”专栏!

时间:2007/6/16|

阅读量:2905|

来源:朱运德律师

文本标签:
“爱滋病知识”专栏!
《什么是艾滋病》
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这种复杂的疾病命名。1983年,从一名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了新的病毒,研究证实这种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1986年7月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omImmuneDeficiencyVirus)”,即艾滋病病毒,缩写HIV。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艾滋病的三个明确定义:

  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
  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

  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

  a.对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
  b.易发生恶性肿瘤;
  c.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化。

  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个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状群。

  总之,
  艾滋病是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艾滋病人是指艾滋病毒抗体阳性,临床上出现条件性感染或恶性肿瘤者。
  艾滋病感染者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无症状或尚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人者。艾滋病之所以猖狂于全球,就在于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直接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最具有进攻性的T4淋巴细胞,使机体一开始就处于丧失防御能力的地位。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寄生于T4淋巴细胞内最核心的部位,并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整合为一体,人体没有能力使其分开,更没有力量杀灭它,艾滋病就成为一种“病入基因”的痼疾。艾滋病病毒随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复制。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免疫细胞遭到破坏和毁灭,并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细胞。就这样,病毒一代代地复制、繁殖,免疫细胞不断死亡。艾滋病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迅速变异能力,而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总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扩散,更何况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毫无作战能力的非保护性抗体。艾滋病病毒的迅速变异能力也给目前特效药和疫苗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内只能生存数小时至数天,在自然条件下则不能存活。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艾滋病发病机理》

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杀死有害人体的细菌及病毒,一如国防系统般保国卫民地保护人体不受伤害。一旦免疫系统崩溃,人体完全丧失抵抗力,即便是人畜不共染的疾病,亦可能因此发病,如鸡瘟、口蹄疫等。爱滋病患因为缺乏抵抗力,靠近任何病毒都可能发作为任何疾病,此为伺机性感染。
    
爱滋病是一种因病毒而引起的疾病,必须透过特定传染途径才能进入人体,和感染者或病患共同生活或工作,并没有感染病毒的风险;握手、轻吻、拥抱、沐浴、游泳、上课等日常生活起居皆不致感染。 

  特定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类:

  1.分别是危险性行为;
  2.血液传染;
  3.母子垂直传染。

  “艾滋病”病情发展过程

  1.潜伏期:自感染病毒时即开始,搭配新药使用之混合疗法出现以前,潜伏期平均长达五至十年,依个人自我照顾程度不同而有差异,但也可能更长。

  换句话说,感染者在这段期间不但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更可如常人般生活起居与工作。直到体内免疫系统被爱滋病毒完全破坏崩溃,因丧失抵抗力出现伺机性感染,以致发病。

  2.空窗期:病毒进入人体会产生抗体,现行检验即以侦测抗体为准。不过此时因抗体浓度不够,无法检验出正确结果,必须等到一段时间之後,才验得出来,这一段时间就是空窗期。

  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空窗期长度以三个月为准,换句话说:假如您在十二月一日发生危险的性行为,空窗期即由此开始计算,易言之,有效检验日期应是三月一日。

  其中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在这三个月当中,不能再有其他危险的性行为,否则必须重新计算。

  不过还有一些极少数的人,空窗期可能会超过三个月、半年或更久;另外也有些朋友可能长期处於空窗期状态之中(如持续性多重性伴侣、静脉毒瘾、甚至家庭主妇),果若如此,建议您依性伴侣人数多寡、性行为频率高低作为定期检查的依据。假如伴侣多,建议每半年作一次检验;反之则每年作一次即可。

《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症状》

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感染HIV病毒后,可以在长达十年之内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但其血液、精液里还是含有病毒。期间如果发生危险性活动,将会把病毒传染给性伴。所以没有症状不一定没有受过感染。

  以下是一些HIV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及其发生率。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周内出现。平均要在3个月之后才能由验血证实感染。所以如果你最近有过危险性活动和其中的几个症状,请一定找医生:

  1.持续低热(93%)
  2.疲乏(90%)
  3.原因不明的喉炎(70%)
  4.体重突然下降10%以上(70%)
  5.头痛(60%)
  6.恶心(60%)
  7.肌肉和关节痛(60%)
  8.夜间盗汗(50%)
  9.持续腹泻(50%)
  10.皮疹(40%)

《艾滋病的分期及症状》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1、急性感染期 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在被感染2—6周后,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伏期。

  2、潜伏期 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这对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3、艾滋病前期 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淋巴结病相关综合症”、“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症”等。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A.淋巴结肿大 此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的部位,有的多达十几处。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约30%的病人临床上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 B.全身症状 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约50%的病人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月内多于5次。约1/3的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这种体重减轻不能单纯用发热解释,补充足够的热量也不能控制这种体重减轻。有的病人头痛、抑郁或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病变,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有的可出现反应性精神紊乱。3/4的病人可出现脾肿大。 C、各种感染 此期除了上述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外,患者经常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反复感染会加速病情的发展,使疾病进入典型的艾滋病期。约有半数病人有比较严重的脚癣,通常是单侧的,对局部治疗缺乏有效的反应,病人的腋窝和腹股沟部位常发生葡萄球菌感染大疱性脓庖疮,病人的肛周、生殖器、负重部位和口腔黏膜常发生尖锐湿疣和寻常疣病毒感染。口唇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也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口腔白色念珠菌也相当常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充血、有乳酪状覆盖物。 其他常见的感染有非链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窦炎和肠道寄生虫感染。许多病人排便次数增多,变稀、带有黏液。可能与直肠炎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对肠道的侵袭有关。此外,口腔可出现毛状白斑,毛状白斑的存在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

  4、典型的艾滋病期 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 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 发生各种恶性肿瘤。 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

  确诊艾滋病不能光靠临床表现,最重要的根据是检查者的血液检测是否为阳性结果,所以怀疑自身感染HIV后应当及时到当地的卫生检疫部门做检查,千万不要自己乱下诊断。


《艾滋病的窗口期 》
什么是窗口期? 

  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艾滋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这段时间即为窗口期。感染者体内的hiv数量会在这时达到一个峰值,传染性极强。急性感染期也出现在这段时间。目前国际公认的窗口期是6个月,但随着检验方式的进步,窗口期已经大大缩短。 

窗口期有多长? 

  关于窗口期到底有多长的问题,目前医学界存在很多争论,有说6—8周的,也有说3个月的,最保守的说法是6个月!国内比较认同的说法是3个月,但是,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最高机构——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临床病毒研究室主任—曹韵珍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窗口期是2—6周。 

窗口期如何计算? 

  窗口期的计算应从高危行为之时或是接受输血之时算起,也就是说,如果你是1月1号发生高危性行为或是接受输血,那么,你接受抗体检测的时间应该是从1月1号算起6周后,也就是2月12日。 

不同的感染途径会不会影响窗口期的长短? 

  艾滋病前期或感染并无特定病徵。 现时使用的抗体测试是测验身体中有否艾滋病毒抗体存在。不同途径的感染可能感染不同的亚型(subtype). 但都可在空窗期後的抗体测试中检定出来。同时,进入体内的hiv数量多寡也不会影响窗口期的长短。也就是说,不论是输血感染、性交感染、哺乳感染或其它形式的感染,也不论感染的hiv多少,一般都会在窗口期后出现抗体阳性反应。除极少特例外,不存在有的特定感染窗口期长而有的特定感染短的现象。 

关于窗口期的长短 
 
  目前还没有国际上和国内统一认可的窗口期,比较流行的说法分别是6周、3个月和6个月。

  其中,个人比较认可的是曹韵贞教授的6周理论。她在国际上也是权威,又有1000多例临床经验,这人命关天的事情谁都不会随便说的;很多朋友向她询问这个问题时,她从来都是斩钉截铁的,足见她对自己的理论是多么自信;另外,一方面现在的检测试剂已经足够灵敏了,所以才只有假阳,而从没有假阴。另一方面我们都是健康的年轻人,这么厉害的病毒一个半月还产生不了抗体吗?呵呵 当然,据我所知,所有人3个月时都会去复查的,这还是必要的。至少大多数医院和防疫站都还坚持3个月的说法,给自己的健康加上一把100%把握的保险,给自己100个放心吧。至于有些医生还在坚持6个月的说法,我首先怀疑他的业务水平和钻研态度,而且是不敢承担责任,这是在给他自己上保险,他不会错的,呵呵,如果他说要1年就更不会错了。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窗口期”。由于医学上还没有绝对明确的窗口期,有个别朋友甚至2年以后还在检查,不知道他们还要在恐惧中多久才能找到回家的路!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在深思熟虑后为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心理窗口期,也就是说,过了这个期限还是阴性就可以彻底放心,之后的任务就是如何恢复到以前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回到自己以前的生活中去。否则,担心猜疑是没有尽头的,谁也不想永远活在HIV的阴影中吧?

《如何进行HIV的检测?》
在中国各个城市大多数大医院和卫生防疫站都可以提供抗HIV测试。 
  测试的收费标准各地不一,一般是五十元人民币左右。通常采用抽血检验的形式,抽血量很小,和检测肝功的血量差不多,在手臂血管采血。也有采用唾液测试的,但没有血液测试准确。 
  测试后一般两三天内就可以得到结果,这取决于所在医院或防疫站的安排。测试是很快的,通常只要一到两个小时就可做完HIV检测。

《艾滋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一般常见一、二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
  2.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3.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
  4.并发恶性肿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约30%艾滋病例出现此症状,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痴呆、抽搐等,常导致严重后果。

《无症状的潜伏期》

从感染HIV2-6周后,抗HIV抗体转为阳性,此时少数人(约2%)呈现一过性急性感染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僵直、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痛、斑丘疹、荨麻疹、腹痛、腹泄及个别病人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查白细胞正常,但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比例轻度降低,血小板轻度减少。其后持续呈无症状期,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开始发病,无症状期可持续2-5年也有超过15年以上,大多数成人和青年感染HIV后,可长时间没有症状,但可检出病毒复制。随着免疫系统损伤,病毒不断增多,大多数感染了HIV的人才出现相关症状,如开始时出现倦怠感,发热持续不退,食欲不振和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继而出现腹泻、盗汗、淋巴结肿胀(首先腋下、股部等)全身症状。当HIV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常出现痴呆、健忘等症状。如果仅具有病毒抗体,而没有AIDS的特有的机会感染等症状时,称AIDS相关征候群(AIDS-related complex ,ARC)以及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病(PGL)。 

  HIV感染后经过2-5年最终发展成AIDS者具有10%左右,ARC 30%左右,而无症状的HIV携带者占60%左右,从ARC发展成AIDS者占15%左右,所以大量患者为无症状的携带者。这就给AIDS的预防带来极大的困难。 

  HIV感染分类及AIDS诊断标准。 美国1993年修订的HIV感染分类系统及在青少年和成人中扩增监测艾滋病病例的诊断标准见表1 

  表1 美国1993年修订的HIV感染分类系统及AIDS诊断标准 
   CD+4T淋巴细胞分类 临床分类 
   (A) 
   (B) 
   (C) 

  无症状的,急性(初期)HIV或持续的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有症状,但无A或C的情况 有艾滋病指征 

   ①≥500/μl A1 B1 C1 
   ②200~499/μl A2 B2 C2
   ③<200μl(T细胞计数中的艾滋病指征) A3 B3 C3 

  该标准是根据HIV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分成A、B、C三种,又用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每个临床类型分成三个等级,在上述3种临床分类中,除分类C全部属艾滋病例外,凡CD4+T淋巴细胞<200/μl,或CD4+T 淋巴细胞百分比<14%的HIV感染者(即A3,B3),也可归入艾滋病病例。 

  美国CDC1993年HIV感染分类系统和艾滋病诊断标准说明,见表2 

  表2 美国CDC1993年HIV感染分类系统和艾滋病诊断标准说明表 

  分类 (下述分类有前提,必须是HIV感染者)。 
  详细内容 
  分类A:凡是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即可归入A类:
  1.无症状的HIV感染者; 
  2.持续的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3.有急性(初期)HIV感染的疾病或病史者; 

  分类B 有下列11种情况之一者,归入B类 
  1.杆菌引起的血管瘤病; 
  2.口咽部的念珠菌病(鹅口疮); 
  3.持续、经常或治疗反应差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4.宫颈发育异常(轻度/严重)/宫颈原位癌; 
  5.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症状,如发热(38.5℃)或腹泻。
  6.口腔有毛状粘膜白斑病; 
  7.包括至少二次明显的突发或一处以上皮区的带状疱疹; 
  8.特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9.李司忒菌病; 
  10. 盆腔炎症状性疾病,特别是并发输卵管、卵巢脓肿; 
  11. 周围神经病。 

  分类C 包括25种艾滋病指征疾病,凡有其中之一者,不论CD+4T淋巴细胞数高低,即可诊断为艾滋病 
  1.支气管、气管或肺的念珠菌病;
  2.食道念珠菌病; 
  3.侵袭性宫颈癌; 
  4.弥漫性或肺外的球孢子菌病;
  5.肺外的隐球菌病; 
  6.引起慢性肠炎(病程>1个月),的隐孢子虫病;
  7.除肝、脾、淋巴结外的巨细胞病毒性疾病;
  8.导致失明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9.HIV相关性脑病; 
  10. 单纯疱疹引起的慢性溃疡(病程>1个月),或支气管、肺炎和食管炎; 
  11. 弥漫性或肺外的组织胞浆菌病; 
  12. 等孢子虫病引起的慢性肠炎(病程>1个月); 
  13. 卡波济肉瘤; 
  14. 伯基特淋巴瘤; 
  15. 免疫母细胞淋巴瘤;
  16. 脑的原发淋巴瘤; 
  17. 弥漫性或肺外鸟型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症或堪萨斯分支杆菌; 
  18. 任何部位(肺部或肺外的)结核分支杆菌;
  19. 弥漫性或肺外其他种别或未鉴定种别的分支杆菌; 
  20. 卡氏肺囊虫肺炎;
  21. 反复发作的肺炎;
  22. 进行性多病灶脑白质病; 
  23. 反复发作的沙门菌败血症;
  24. 脑弓形虫病; 
  25. 由HIV引起的消瘦综合症。 

  典型艾滋病有三个基本特点:①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缺陷;②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特别是卡氏肺囊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 pneumonia 简称PCP);③发生各种恶性肿瘤,特别是卡波济肉瘤(Kaposis sarcoma,简称KS)。艾滋病患者发生PCP的占64%,同性恋及非洲艾滋病例中KS发生率较高。AIDS病人同时发生PCP和KS死亡率最高

《性传播艾滋病的机会有多大》

卫生部有关人士说,经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是目前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数据显示,现有感染者2/3都是由此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一些大中城市吸毒人群的艾滋病感染上升较快。另外,我国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速度也在不断上升。 

  尽管在我国目前已经检查出来的艾滋病感染者(HIV阳性)中,通过血液传播(吸毒中的共用注射器以及卖血和输血)的人占大多数,但是在许多普及宣传材料中,仍然把性传播列为第一重要的传播途径;在我国正式的疾病分类里也把艾滋病归入“性传播疾病”。 

  其实,性传播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传播渠道有多少,也就是,究竟有多少人有过“多伴侣性交”; 

  2、渠道中的传播机会有多少,也就是在“多伴侣性交”中,安全套使用率是多少。 

  本文就是要剖析这两个问题。 

  一、“多伴侣性交”的情况 

  ●在20-64岁的人里,到2000年8月为止,曾经有过任何一种多伴侣性交的人,占13.2%-16.2% 

  ●中国的成年女性在客观上成为了阻挡艾滋病的堤坝 

  ●在有过多伴侣性交的人里,平均有过3.49个其他性伴侣 

  “多伴侣性交”是指:某人在一生中,曾经与一个以上的性伴侣发生过性交合(阴道性交与肛门性交)。 

  多伴侣性交是“艾滋病时代”的新概念。它只认一个死理:单伴侣没事,任何一种多伴侣都有风险。因此,它必然把合理合法的再婚者也纳入“多伴侣”;它不考虑双方的性关系是否符合道德,这必然把那些只跟一个人有过所谓“婚前性行为”的人排除在外;它必然包括同性性交在内;它并不支持禁止“三陪”、“看黄”等等,只要其中没有发生性交合。 

  那么,中国当前的“多伴侣性交”的实况究竟如何? 

  1、在20-64岁的全体中国人里,到2000年8月为止,在14岁以后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任何一种多伴侣性交的人,只占13.2%-16.2%。前一个百分比是按照严标准来统计的,仅仅包括那些自己承认过,而且再次或者多次确认过的人。后一个百分比则是宽标准,包括所有那些至少承认过一次的人。 

  2、按照严标准来统计,在有过多伴侣性交的人里,有74.0%的人仅仅有过不超过3个其他性伴侣。不超过5个其他性伴侣的人则达到85.9%。因此,这些人平均起来,只有过3.49个其他性伴侣(标准差=5.35);中位数则仅为2个其他性伴侣。 

  这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美国1992年进行的全国成年人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发现:从18岁开始,一生中曾经有过一个以上性伴侣的人,高达71%之多;而且有过5个(含)以上性伴侣的人高达41.5%。仅仅在该调查开始之前的5年里,就有38.7%的人有过一个以上性伴侣。即使在此前的12个月里,也有16.9%的人发生过多伴侣性交。也就是说,美国人的一年就超过了中国人的一生。 

  尽管如此,以劳曼教授为首的该课题的研究者们仍然认为:由于性传播所必须通过每个人的“性的社会网络”,而这些网络其实并没有普遍“连线”,而且足以“内引外联”的“桥梁人群”也不够多;因此,对于性传播可能性的任何夸大都是误导,都是为了要钱。 

  第二,对于中国女性来说,除了再婚以外,多半不可能发生多伴侣行为,这是她的一种根本价值观,其作用强度大于她所在社区的性文化的潜移默化。男性却相反。他所在的社区具有什么样的性文化,对他的作用强度远远超过了自我性观念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女性更像“原教旨主义者”,男性则更像是“机会主义者”。 

  这足以回答一个至关重要、却被宣传者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掉的问题:中国的艾滋病为什么这么少? 

 就是因为中国的成年女性在客观上成为了阻挡艾滋病的堤坝:一生中发生多伴侣性交的女人只有5.5%-8.2%;尤其是:这个堤坝更加不为周围的风风雨雨所动。 

  因此,即使所有发生过多伴侣性交的男人,统统都有艾滋病,而且百分之百地传播给了他们的身为普通女性的伴侣(这两条实际上都不可能);那么,从这些女人里再次传播给其他男人的时候,按照严标准计算,艾滋病就已经只有原来的5.5%了。如果这5.5%的男人仍然是通过女人来传播,那么第三次传播给其他男人的可能性就只有第一次传播时的千分之三。也就是说,在中国目前的“性的社会网络”里,女性不仅在生物学意义上是性传播的最主要受害者,而且客观上为整个社会换来了目前极低的艾滋病感染率。倘若中国女性中有过多伴侣性交的比例也达到总人口的平均数,那么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就会是现在的2.4倍。如果“男女都一样”,那么就会是3.8倍。 

  二、男人接受性工作者服务的情况 

  ●如果只看城市男性的话,35岁以下的人里大约8个男人里就有一个嫖客。其中,25-29岁的人最多,大约6个男人里就有一个。 

  ●男性厂长、经理、老板们嫖娼的可能性(发生比率)是城市中的男性体力劳动工人的10倍,是各种农村男劳动者的22倍。他们同时最可能成为性传播的最主要的“桥梁人群”。 

  ●在各种多伴侣性交中,商业化的性交易(嫖娼卖淫)一直被认为是最容易传播艾滋病的。(尽管中国的预防工作在这方面投入得较少。)那么,社会实况究竟如何呢? 

  在20-64岁的男性总人口中,承认自己在一生中曾经与性工作者(暗娼、性工作者)发生过性交合的人占6.4%。按照年龄组来看,35岁(含)以上的男人中,只有3.6%的人这样做过;而35岁以下的男人中却达到11.9%。其中最高的是25-29岁的人,高达12.7%之多。 

  如果只看城市男性的话,那么35岁(含)以上的人里只有5.5%接受过性工作者服务,而35岁以下的人里却有12.5%之多,也就是大约8个男人里就有一个嫖客。其中,25-29岁的人也是最多,高达16.5%;也就是大约6个男人里就有一个。 

  可是,首先请不要忘记前面讲过的道理:作为一般女性,嫖客的妻子或者女同居者,再次传播给其他男人的可能性只有5.5%。 

  其次,请不要忘记:嫖客们不仅可能把艾滋病带回家来,更可能传播给性工作者小姐。否则,那些刚刚走出农村的、未成年的、往往是在性产业里被“开处”的“小姐”,她们的艾滋病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为什么我们总是更容易把她们看成是第一传播源,而不是第一受害者? 

  第三,嫖客里谁更加危险?男性厂长、经理、老板们。 

  按照主要职业来分类,那些形形色色的男性厂长、经理、老板们的嫖娼可能性(发生比率)是城市中的男性体力劳动工人的10倍,是各种农村男劳动者的22倍!可是,他们肯定会觉得冤枉,因为其中许多情况是为了“应酬”。那么谁被“应酬”了呢?恐怕更多的是那些可以出租权力的人。 

  这些男人之所以更加危险,更在于他们同时最可能成为性传播的最主要的“桥梁人群”。这是因为,他们更容易倚权杖势地与更多的“二奶”、“小蜜”、“情人”发生性交;甚至可以更容易地和更多地强奸手下的女性。这种“性的阶级霸权”表现为:他们平均有过6.41-6.27个其他性伴侣,是工人的1.95-2.60倍,是农民的2.87-3.37倍。 

  此外,调查数据还表明:在那些接受过性工作者服务的男人里,有39.2%的人是发生在调查之前3个月以内,在6个月之内的占50.0%,在一年之内的占71.6%,在5年之内的占88.5%。也就是说,在1998年8月-2000年8月之内,中国性产业曾经出现了急剧的增长,比此前5年之内的规模扩大了4倍还多,比自从性产业重现以来的规模也扩大了2.5倍。可是,2000年的性病报告率反而下降了。除了数据不完全的因素以外,这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性传播的可能性也许被夸大了? 

  三、安全套的使用情况 

  ●与配偶或者长期同居的人过性生活是最安全的 

  ●与性工作者的临时性交是最不安全的 

  ●在性产业中实行“百分之百使用安全套”的管理,那么艾滋病的性传播可能就不再是大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安全套的使用排列了4种情况:1、从未使用;2、较少使用;3、经常使用;4、每次都用。总的来看,安全套的使用率在中国人里仍然非常低。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这样一种排列顺序: 

  与不同对象性交时使用安全套的情况 

  不同性交对象       每次使用者的比例 

  1、配偶或者长期同居者  14.8% 

  其中,双方都是单一伴侣  14.0% 

  多伴侣者与配偶      18.8% 

  接受过性工作者的人与配偶  23.7% 
 
  2、长期的其他性伴侣   20.4% 

  其中,与长期交往的    16.7% 

  性工作者或者“二奶” 

  与不是性工作者的人   27.2% 

  3、短期的其他性伴侣   30.1% 

  其中,与短期的其他性伴侣(不是性工作者) 23.0% 

  与短期交往的性工作者  41.1% 

  4、与性工作者临时性交中 46.9% 

  5、在调查前3个月内与 

  小姐的临时性交中     65.7% 

  图表中的“长期”=超过6个月;“短期”=3-6个月;“临时”=短于3个月。 

  在上面这个表格里,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表明了他们对于艾滋病风险的认识:与配偶或者长期同居的人过性生活是最安全的,与长期的其他性伴侣则不安全一些,与短期的其他性伴侣会更不安全,而与性工作者的临时性交则是最不安全的。也就是说,由于中国人在艾滋病风险越大的性交中,就越多地使用安全套,而且最近以来(1999年5月-2000年5月)更多地使用,所以艾滋病的性传播的可能性,已经被再度地缩小了。正是这个因素,才使得2000年的性病报告率下降了。 

  如果这种良性状态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例如在性产业中实行“百分之百使用安全套”的管理,那么艾滋病的性传播可能就不再是大问题。 

  因此,请不要仅仅依据现有的性病报告率,来推算性传播的可能性。 

  请不要把艾滋病恐慌作为整肃性道德的最后武器。